茶叶生产的发展是基于饮茶之风的漫延,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茶叶质量的上升,又根源于饮茶者对茶叶品质和花色的不断追求。
贡茶对茶的品质极为苛求,且花样要不断翻新,新制一出,旧茶即被淘汰。每个品种上贡时限一般为五年,五年之后要更换新品种上贡。
范仲淹《和章岷从事斗茶歌》中,便描述了当时福建北苑民间通过斗茶选拔贡茶的壮观场景,诗中有“北苑将期献天子,林下雄豪先斗美。”
宋徽宗《大观茶论》云:“本朝之兴,岁修建溪之贡,龙团凤饼,名冠天下……故近岁以来,采摘之精,制作之工,品第之胜,烹点之妙,莫不盛造其极”。
贡茶制度的产生把我国茶叶制造技术、品饮技艺提高到一个新水平。
明太祖朱元璋因感龙凤团茶劳民伤财,遂改“唯采芽以进”。这一举措把我国唐代炙烤煮饮饼茶法改革为直接冲泡散条茶“一沦而啜”法,开我国千年茗饮之宗,客观上把我国造茶法、品饮法推向一个新的历史时期。
旧时王谢堂前燕,飞入寻常百姓家。来看一看那些曾经的贡茶吧:
蒙顶山茶
蒙顶山位于今天的四川雅安,蒙顶山茶,又称“蒙山茶”,传说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,蒙顶山茶祖师吴理真开始在蒙顶山驯化栽种野生茶树,开始了人工种茶的历史。
蒙山茶属于绿茶类,唐代是它最风光的时期,不仅成为贡茶,还被誉为贡茶品质第一,后一直到清朝末年,连续作为贡茶的最佳选择之一。
目前大家能见到的蒙顶山茶有:蒙顶甘露、蒙顶石花、蒙顶黄芽,其中蒙顶黄芽还是国内少有的黄茶之一。
顾渚紫笋
在唐代,除了蒙顶茶,就是顾渚紫笋了。
当时的贡茶院就设置在浙江湖州顾渚山,东临太湖,峰峦叠嶂,云雾弥漫,土层深厚且肥沃,生态环境优越,极适合茶树生长。
顾渚紫笋茶属于绿茶,因芽叶微紫,叶片背卷似笋壳而得名。曾被压成团饼装,至清朝曾失传,目前当地已重新复苏顾渚紫笋的制作。
西湖龙井
西湖龙井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,茶圣陆羽的《茶经》中就记载了杭州天竺、灵隐二寺的产茶历史。
按更明确的史料记载,西湖龙井一带开始大面积的种植茶叶,是在宋代。直到明朝,这里的茶才被正式称作是龙井茶。
清代,龙井茶更是因乾隆皇帝而声名远播,杭州龙井狮峰山下胡公庙前有十八棵茶树,传说是乾隆亲自采摘过的,他还亲自命名为“十八学士”,且钦定为御茶树,每年采摘的茶叶直接贡入宫中。 时至今日,西湖龙井已享誉国内外,十八棵御茶虽经多次换种改植,但这块“御茶园”却一直保留至今,而且成为一个旅游景点。